文化原意
在考古实践中,人们在浙江余姚县"河姆渡文化"遗址中发现有野生荷花的花粉化石。之后,人们又在河南郑州"仰韶文化"遗址中发现了两粒炭化莲子,这说明我国先民至少在5000年以前就已经认识和利用荷花了。
《诗经》载:"山有扶苏,隰有荷花。"《尔雅?释草》谓:"荷,芙蕖。其茎茄,其叶遐,其本密,其华菡萏,其实莲,其根藕,其中的,的中慧。"
古人将"芙菜"称为"荷",是看到了芙栗的叶子主要依靠其长颈的负荷才挺立水中,所以,"荷"字系负荷之意。吴人陆矶讲得更加具体:"何物可以为夫,可以为渠,故称荷,芙菜也。荷以何物为义,故通于负荷之字。"
引申意义
随着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勃兴,作为"佛花"的莲花饰纹大量出现在各种佛教寺院里,出现了"莲舍"、"莲花座"、"莲界"、"莲服"、"莲眼"等名称,而莲花在佛教界被视为平安、吉祥和光明的象征。
李白、王昌龄、李商隐、周敦颐、欧阳修、王安石、杨万里、陆游等,都有描写莲荷的名言佳句,尤以周敦颐的《爱莲说》脸炙人口,其佳句"出淤泥而不染,灌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"更是千古绝唱。自此,莲荷被誉为"君子花",寓意圣洁、清廉和吉庆。